·70·从检察听证到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孙皓*摘要:随着检察听证的广泛适用,刑事审前程序的诉讼化改造目标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结合具体案例却不难发现,审前听证机制的运作尚不具备充分的司法化特质。一方面,作为民意代表的听证员难以亲身接触第一手证据材料,参与案件评议流于表面;另一方面,辩论主义原则并未取得优于司法公开及程序参与等理念的主导地位,导致实质化属性的缺失。由此,听证程序事实上仍依附于书面审的固有习惯,无法承担司法决策的核心场域功能。究其原因,除了制度创设初衷层面的另有所图,传统的诉讼结构影响以及办案主体行为惯性的制约均不容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检察听证的客观存在确实提供了一条通往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的捷径。关键词:听证机制;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改造;检察权一、引言所谓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在本土化司法语境下囊括了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及审查起诉等重要环节。鉴于其具有高度行政化且封闭性较强的特质,极易衍生权力滥用、决策偏差等消极现象,施以相应的重塑举措就成为无可置喙的法命题。近年来,过往颇为流行的侦检一体化思路因涉及权力格局的结构重组,逐步让位于更具可行性的诉讼化改造方案。〔1〕相较起来,后者所聚焦的维度多体现为嵌入公开公正的规范流程,本质上只是一种功能性调整。其中,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适用及不起诉权的具体落实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版块。就权能属性而言,审查逮捕与审查起诉又分别系检察机关最能凸显司法化特征的职责类型。〔2〕因此,在上述两个决策阶段引入诉讼化听证模式,一时间几乎占据了通说地位。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自2020年9月下发《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以下简称“《工作规定》”)以来,在规范层面着力打造足以覆盖自身权限范畴的系统化听证模式。〔3〕就其适用情况而论,个案引入听证方式的数据呈持续增长态势。其间,拟不起诉与审查逮捕案件占据的比例是不容小觑的。〔4〕那么,据此是否可推断刑事诉讼审前程序已处于司法化改造的变革轨迹内呢?倘若时下所涉及的羁押措施及不起诉权适用的听证程序能契合前述理论预期,则一条从检察听证到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的因果链条便可清晰呈现。事实上,先前的部分研究成果中就有将尚处于局部探索阶段的听证机制视〔1〕参见陈卫东:《“以审判为中心”与审前程序改革》,载《法学》2016年第12期,第120—125页。〔2〕参见孙皓:《论检察权配置的自缚性》,载《环球法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