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工会理论研究2023年第1期工运历史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②参见蒋凌楠:《20世纪20年代“劳动阶级”概念的纠葛与传播》,载《史林》,2019年第2期,第151—162页;冯莉:《“劳工”“劳农”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建立》,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10—17页;陈红娟:《中共革命话语体系中“阶级”概念的演变、理解与塑造(1921—1937)》,载《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4期,第53—63页;严九发:《中国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的话语实践》,载《现代哲学》,2015年第3期,第43—48页。③参见李星、赵亲、黄杜:《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2期,第14—20页;何长凤:《关于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7期,第14—17页;陈嘉陵:《我国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标志问题》,载《江汉学报》,1962年第8期,第23—27页;熊秋良:《中共早期培养工人阶级意识的探索》,载《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5期,第89—102页。“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对工人阶级的塑造与动员,工人话语作为一种阶级话语在塑造与动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颇为重视,形成了两类研究成果。[摘要]研究工人话语的转变是管窥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阶级论题的窗口。欧战胜利后的喜悦情感,加速了劳工神圣作为情感表达的传播,让劳工迅速走入大众视野。在对工人阶级存在状态及其生存实况的确证过程中,劳工神圣由情感话语向阶级话语转向。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具有联合性质的工人团体得以形成,工人政治取代劳工神圣成为主要的阶级话语和革命方向。[关键词]工人话语;劳工神圣;工人政治[中图分类号]D6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6008(2023)01-0060-14[收稿日期]2022-09-07[作者简介]董树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荣获上海市总工会与复旦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研究基地“2022年优秀工运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第一类主要围绕阶级话语展开,论述了阶级话语的产生、流变、影响和意义。②第二类主要围绕阶级话语与工人阶级意识的关系展开,构建起阶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