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作者简介:辛未(1991-),男,河北承德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数据时代,大数据开启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时代转型,教育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大数据逐渐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结合同样是时代所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梳理近十年来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总结研究发展特点及遵循,是推动其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展的现实需要。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近十年来,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和理性深入三个阶段。(一)萌芽与起步:初步探索阶段(2013-2014年)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创新教育思想理念与方法。我国教育领域的学者首先聚焦大数据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葛道凯,2012)、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与转向(喻长志,2013)、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模式的转变(杨淼琪,2014)等重要问题开始了探索与追问。2013—2014年,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开始起步。学者们共发表了20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论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虽然成果数量不多,但逐渐形成了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认识,为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认识论层面初步讨论了大数据的本质。学者们一致认可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论断,认为大数据“已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拒绝和回避的新环境”〔1〕。价值论层面阐述了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在于“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蕴含的量化思维将会深刻变革传统研究范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同时,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并以其强大的预测力提供大量前瞻性的信息与知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精准化。实践论层面探索了应如何应对大数据的冲击。“教育现代化的首要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2〕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者应树立量化思维、强化数据能力,积极跟进时代变化,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深刻变革。(二)兴起与拓展:快速发展阶段(2015-2018年)2015年,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发挥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