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他者的政治韩炳哲作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尽管其以对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和批判闻名于世———《在群中》《倦怠社会》《透明社会》等著作无不以批判精神状况为主要任务,但这并不能说明,韩炳哲的思想仅聚焦于精神之类的无形之物。其实对精神状况的分析和批判最终还是对数字信息时代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的精神状况,就充分说明了韩炳哲的批判具有的强烈社会现实感。《精神政治学》不仅表达了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思想,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病症。韩炳哲如何对数字信息时代的人类精神状况作一种政治解读?他的解读又有何意义?弄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思想,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甄别当代社会人类精神状况的政治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一、“精神政治”:一场“自我肯定”的骗局韩炳哲对“精神政治”的批判之所以以人类的精神状况为切入点,是因为在他看来“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1]3所以,21世纪的政治问题就必然不能断开与精神世界的关联。也就是说,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必然要从福柯的“生物政治”转向到“精神政治”。因而要想准确把握数字信息时代的政治,就必须关注人类的精神状况。胡良沛(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安庆541006)摘要:在韩炳哲看来,“精神政治”是数字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但其实质上却是数据和资本营造的一场“自我肯定”的骗局,这也将带来自由的危机和剥削的加深。究其根源,是“我”在数据和资本的引导下拒绝了“他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炳哲认为,必须在数字世界中以“他者”的异质性恢复政治的对抗性,进而才能形成美的政治。虽然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思想不仅丰富了关于技术政治的批判理论,且在现实中,也敲响了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警钟。关键词:韩炳哲;数字信息技术;精神政治;自我;他者中图分类号:B01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1-0047-07———论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收稿日期:2022-04-13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2020szjyxm086);2020年安徽“三全育人”试点省建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sztsjh2020537)作者简介:胡良沛(1988-),男,安徽安庆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