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泰国三宝公寺印尼三宝庙云南郑和公园纪念郑的邮票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郑和郑和(1371—1433年),云南昆阳人,回族。明代航海家、地理学家。本姓马,小字三保,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提升为内宫太监,并赐他姓郑。1405—1433年他所率领的船队,7次出航远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里许。向南,到达爪哇;向西,到达波斯湾、红海以及麦加;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每次出航,船舶之大,船数之多,载人之众,世界均数空前,成为当时举世规模最大的远洋航行。根据航行记录所绘制的《航海图》,被称为我国最早的航海地图。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有那些?条件:目的: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一、郑和下西洋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明成祖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一、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提高我朝威望,也别忘了找惠帝!遵命!材料阅读: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目的是什么?答:目的:找惠帝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惠帝朱元璋之孙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次数:7次一、郑和下西洋郑和的宝船特点: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浩大的船队规模大,货物多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