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GENREANDSUBJECT类型与题材东北老工业区曾经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过无比卓越的贡献,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东北重工业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其无比辉煌的过去,人们好像也封存于记忆深处,如果没有特殊机缘的激活,便很难再唤起这些记忆。幸运的是,跨入21世纪以后,电影作品充当了这种特殊的机缘,再次将东北老工业区展示于观众面前,从而激起了满满的回忆与感动。从2002年王兵执导的纪录影片《铁西区》,再到2011年张猛执导的喜剧电影《钢的琴》,东北老工业区再度成为银幕刻画的对象,国产电影也由此开辟出一种全新的书写内容,即对工业记忆的书写。众所周知,比较批评已经成为当今电影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模式,同样以东北老工业区为叙事背景的《铁西区》与《钢的琴》自然也具备比较条件。事实上,只要认真观看这两部影片,并加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对这两部影片进行比较并非牵强附会,而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基础。从《铁西区》到《钢的琴》,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在工业记忆书写方面的继承与变化,这种继承与变化具体表现在影片形式、拍摄风格、文化内涵三个方面。一、从纪录影片到喜剧影片的转换铁西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最大且最古老的工业中心。如果查考它的历史,可以发现早在1934年,铁西区的工业化建设便已迈上轨道。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政府发布了支援中国建设的157个工业计划,其中有98个围绕铁西区展开,这足以说明铁西区在建国初期工业部署中的核心地位。即便后来中苏关系破裂,铁西区在最巅峰的时候,仍能维持五六百个工厂的正常运作,养活了100多万人。[1]即使放在今天来看,这一数据也仍然是人类工业发展史中的奇迹。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铁西区工人面临失业困境。纪录片《铁西区》便是以此为拍摄背景。影片共分三个部分,依次是时长4小时的《工厂》,3小时的《艳粉街》以及2小时15分钟的《铁路》。这三个部分有机串联在一起,全面记录了1999年到2001年间铁西区“曾经辉煌,如今却要覆亡”的末日余照。由于影片《铁西区》采用超现实的纪实风格进行拍摄,因此很快便得到国际影坛的注意,从2003年开始,该纪录片先后获得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大影片、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墨西哥城现代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奖项,足见《铁西区》艺术成就之高。从影片形式来看,《铁西区》是典型的纪录影片,但其中也有若干耐心寻味的艺术安排。整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