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态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一个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张圆刚1,2,郝亚梦2,郭英之1,3*,陈然2,董晓婷2(1.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2.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3.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上海200433)摘要:人才是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的基础,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就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论文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意愿为结果变量,构建地方参与、地方情感、感知获益、风险承受能力、政府信任、支持度为前因变量的研究模型,探索居民回流就业的驱动机制与多元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有单项因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必要条件;②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共7条,总体一致性为0.876,总体覆盖率为0.862;③在所有路径组合中,支持度和政府信任出现的频率最高,包含地方情感的路径覆盖率较高;④7条路径构成了情感主导路径、信任主导路径、支持主导路径,以及知—情—意—行综合路径4大类路径模式;⑤当同时包含情感、信任、支持和参与因素时,路径具有最高解释力;⑥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在回流就业影响路径上显示出差异。研究结论可为鼓励和吸引乡村旅游地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更广泛的乡村地区鼓励人才回流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组态视角;多元路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人才回流。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1]的过程中,支持人口流入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2],是改善乡村劳动力结构的有效举措[3]。在中国,进城务工的乡村劳动力群体规模庞大,该群体熟悉城乡环境和乡村资源状况,与家乡具有情感链接,吸引此类外出劳动力回流是当前阶段实现乡村人力资本振兴的有效路径[4]。理论层面,乡村劳动力回流是国内外学界重要的研究议题[5]。国外回流研究包含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宏观流动格局方面,研究大多探索跨国之间的劳动力迁移行为[6]。微观视角方面,研究关注对回流者个体情境的探索,例如:Jirojwong等[7]研究发现回流劳动力感受到了更高社会地位与经济保障;Woo[8]分析了归农家庭的满意度;Bilgili等[9]从性别角度分析了回流就业的感知差异。在旅游产业方面,Filimonau等[10]发现“思乡之情”对劳动力向目的地回流的作用。国内研究中,学者更多从宏观层面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