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22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史志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奋进新征程,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刻认识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准确把握淮安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的阶段特征,坚定不移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强市道路,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引领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构建富有淮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争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全省保持同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将按照“科创赋能、智汇淮安”发展思路,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全链优化创新生态,全速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北部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和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示范标杆。构建“1135”创新图谱。坚持规划引领、高点定位,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一核、一廊、三区、五基地”创新图谱。“一核”即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新之核”作用,促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为科研机构提供小试、中试空间,加快建成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引领区。“一廊”即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定位,在宁淮沿线重点建设8个科技产业园区、20个科创综合体,逐步形成苏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宁淮科创走廊。“三区”即推动经开区、高新区、农高区三个国家级园区创新发展、争先进位,不断提升承载能力,集聚更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全力打造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集聚地。“五基地”即重点打造新材料、凹土、石油机械、仪器仪表和教育体育装备五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在国内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基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