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反思义务教育新课程推进进程2001年42个实验区0.5%-1%2002年570个实验区18%-20%2003年1642个实验区40%-50%2004年70%-90%2005年100%普通高中新课程推进进程2004年4个省(区)13%2005年8-10个省(区)25%-30%2006年15-18个省(区)40%-50%2007年覆盖全国100%反思一:追问—新课程“新”在哪里?追问—新课程“新”在哪里?教材?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新”在哪里?门类?课时?内容?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新”在哪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新”在哪里?•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课程→学校→社会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问题:实施新课程需要多久?•1年?•5年?•50年?反思二:倾听—来自课程实践的呼声倾听—来自课程实践的呼声新课程因其设计理念的先进性、触及问题的尖锐性、影响所及的广泛性,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不同程度的引发了学术观点的碰撞和讨论。新课程本身并不十全十美,尤其是在新旧课程并行交替的阶段更面临观念上和制度上的挑战。1.组织保障•值得反思的倒挂现象教师—校长—教研员—局长—县、市长•问题:如何使课程改革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内在自觉需求?2.制度建设•文化滋养制度,制度促进文化•改到深处是制度•问题:在新旧课程交替过程中,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3.评价考试•成长记录•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招生制度改革•问题:是课程决定评价还是评价决定课程?4.师资队伍•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制度•问题:如何建立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的相互促进机制?5.专业支持•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理论研究的深入——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奇、兴奋感减弱、因挑战而生困惑、因习以为常而生厌倦,教师需要持续的专业支持课堂教学“新课程,关注教学的生成性”“新课程,不需要预设吗”“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堂上,精彩可以预约吗?”学习方式记忆、接受、模仿,知识世界自主、探究、合作,生活经验课程发展哲学继承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政府行为与草根文化…………问题:如何建立有效、持续的专业支持系统成立国家和省两级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网络平台6.社会环境•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