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師表--孔子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生平簡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先人是宋國貴族,因政治避難遷魯而沒落,憑傳授貴族所操縱的六藝:書、數、禮、御、射、樂,得以開創私人講學風氣。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生平簡介政治方面:•孔子懷著救世的理想精神,打算積極從政。•向各國的統治者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能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但他奔走了十四年,非但沒有得到重用,反而顛沛離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文教方面:•晚年退居魯國後,除了致力於教育外,並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保存了中國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遺產。•相傳孔子弟子三千,有成就的高足弟子七十二人•他將教育普予及於平民,培養了不少出身不高的優秀人才。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中心思想--「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人也。」•「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指愛人,也就是忠恕。•「中心」就是「忠」,就是把心中的愛,推廣出去•「如心」是「恕」,就是如我的心,推到他人的心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中心思想--「仁」•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施於己而不頌,亦勿施於人」•換句話說,「仁」,就是愛人如己,自己不愛的事,也不要加到別人身上。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中心思想--「仁」•「仁」是可行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有能夠一天盡心為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沒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沒見過)•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仁」的實踐--「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問仁。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中文科及圖書館合辦•仁的境界是一個充滿了普遍人性愛的社會,上下有序,一片和融。而實現「仁」的手段就是「禮」。•禮就是人間的秩序、制度、人與人的相處的規範有甚麼禮?•恭、寬、信、敏、惠(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對君主要「忠」,對父親要「孝」,對兄弟要「敬」,對朋友要信,對不義的事情要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