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状况应如何发展中山大学刘峰博士会计国际化的促动力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及贸易、资本市场的逐渐全球化。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得我国会计初步纳入了国际会计体系之中;加入wto——我国经济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将为我国会计的第二次国际化大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中国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个似乎已无须争论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却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口诛笔伐”,可谓针锋相对。其起因缘自财政部颁发《企业会计制度》。去年底,《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之后,财政部会计司在介绍、宣传该制度时强调指出,制订这次企业会计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考虑:(1)保留经实践证明(原有准则和制度)有效的部分;(2)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会计标准;(3)防止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现象;(4)保留具体会计准则中较成熟的内容。从对这四条的表述来看,立足中国国情、制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会计制度,应当是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考虑。然而,中国证监会对此则有不同反应。首先是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在“全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工作会议”上表示,必须加快我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开放会计市场;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其次是证监会主席周小川4月11日在“政府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该讲话以银行这一类型特殊的行业为切入点,对我国会计准则中这部分的薄弱之处提出批评,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周小川进而提出,不要将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作为中国特色继续保留,而应该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更多地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此之后,中国证监会的官员先后多次发表讲话或接受采访,突出强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中国证券报》还开设了“会计准则国际化”专栏,发表系列文章讨论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其主要观点认为:会计准则应当国际化。针对中国证监会有关国际化的批评,财政部会计司改变了应变策略,强调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与准则已基本实现国际化。当然,对究竟什么是国际惯例以及是协调还是接轨,他们作了不同的解释。针对周小川就我国会计准则缺少银行等部分的批评,会计司也表示,将加快这部分会计准则的制订,年内发布相应的会计准则。此外,会计司还特别强调:会计准则的制订有赖于执行和监管。到今年6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