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2.材料分析。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2)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B.洛阳C.大泽乡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A.大泽乡B.军阀C.黄巾D.外戚4.“光武中兴”出现在()A.西汉中期B.东汉初期C.东汉中期D.东汉末期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A.黄巾起义B.州牧割据C.宦官专权D.光武中兴【课后反思】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过程】一、1.略2.略3.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