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6期(2022)Vol.27No.6(2022)收稿日期:2022-09-13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早期秦青铜乐器与音乐文化研究———以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青铜乐器为重点”(2021QN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陇蜀道金石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0BZW081);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体育、美育、劳动项目“全科小学教师培养视域下高师音乐课程‘音诗画’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GS[2021]GHB1986)。作者简介:陈明(1987—),女,甘肃成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大堡子山出土早期秦青铜编镈的音乐学研究陈明1,蒲向明2(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甘肃成县742500;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摘要: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青铜编镈3件,编钟8件,编磬10件,附于镈的铜虎3件,时代属于春秋早期,据编镈铭文,乐器为秦子所作。从音乐学视角出发,对大堡子山出土青铜编镈所呈现出的形制特征、音响性能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春秋早期青铜镈钟的演进脉络以及大堡子山青铜编镈所呈现出的特有的文化现象。研究拓宽了早期秦音乐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揭示了秦人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及春秋早期音乐文化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关键词:大堡子山;青铜编镈;形制特征;音响性能;文化属性;价值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2)06-063-052006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座大型乐器坑,编号K5(见图1)。出土有早期秦青铜编镈3件,编钟8件,编磬10件,附于镈的铜虎3件,以及钟、镈钩和钟、磬架残迹等,其中最大的一件铜镈上有“秦子作宝龢钟”等26字铭文。乐器的出土位置明确,保存状况良好,是一批完整的音乐考古材料。本文将重点对3件编镈呈现的形制、编列、音响性能及文化属性做一深入分析探讨,以期揭示春秋早期青铜镈的发展轨迹,为编镈呈现的早期秦礼乐文化现象提供新的实物例证。一、青铜镈在先秦礼乐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镈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礼乐重器之一,与甬钟、编磬构成的乐悬是先秦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镈的名与实,先秦文献中记载较多:《周礼》卷十七载:“镈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郑玄注:“镈如钟而大。”[1]《周礼》卷二四载:“镈师掌金奏之鼓。郑玄注:谓主击晋鼓以奏其钟镈也,然则击镈者亦眂瞭。”[1]501《国语·周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