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从伏羲女娲交尾图看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赵勇西北民族大学伏羲和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在汉代以前,两者之间联系微弱,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汉代起两者被人为地联系在一起,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人首蛇身交尾是伏羲女娲形象的基本特征,至唐代,其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现通过文献及考古资料分析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分布区域、艺术特色,从而基于伏羲女娲交尾图探讨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伏羲、女娲对偶神的生成与交尾图的产生伏羲和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依据汉代之前神话传说的描述,女娲不仅抟黄土做人,还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息洪水,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福佑社稷之正神,其地位似乎更高。根据文献资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伏羲、女娲的形象从产生到趋于成熟和模式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先秦史籍似乎没有对两者之间关联的明确记载。《楚辞·天问》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较早提及女娲,却未提及伏羲。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女娲同样没有在其中出现。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在汉代以前,伏羲和女娲之间的联系还很微弱,多数情况下他们各自有独立的神绩。受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阴阳学说等因素的影响,到了汉代,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因为相似的神格和在当时神话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被人为地联系在了一起,伏羲、女娲开始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代表阴阳相对、生生不息。检索当时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在《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与伏羲首次并列出现,《列子》一书中也有相关论述,由此可见,伏羲、女娲为对偶神的观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至唐代,李冗《独异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都有对伏羲、女娲结成配偶繁衍人类这一故事的相关论述,可见两者为对偶神的观念已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故这一信仰的传播必然伴随着图像与文明的传播。自汉代以来,人首蛇身交尾就是伏羲女娲形象的基本特征,其总体风格基本相似,但存在地域、年代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考古发现相关资料的不断搜集、汇集、整理,考古学界认为伏羲女娲文化存在西传现象,即向天水以西沿丝绸之路向河西走廊乃至西域方向传播。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字形帛画、河南洛阳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画、山东省嘉祥武梁祠画像石等,此时伏羲女娲在形象上已是交尾合体的形式,完成了模式化。隋唐后,佛教的传入和兴起加快了伏羲、女娲世俗化的进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