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2023年2月第15卷第1期Research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Feb.2023,Vol.15,No.1doi:10.3969/j.issn.1674-4616.2023.01.013从“治痿独取阳明”论治肌少症张欣怡罗涛韩珂张郧涛陈秋萍廖军委陈本启十堰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康复科,湖北十堰442000关键词治痿独取阳明;肌少症;痿证;脾胃病中图分类号R274.39文献标志码A肌少症(sarcopenia)是与增龄有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肌肉强度降低或身体功能减退的综合征。肌少症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其能加快衰弱综合征的发生,故而也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肌少症肌肉量的减少始于中年,严重时至80岁或90岁时肌肉量减少50%[1],从而导致老年人体力下降、心肺功能受损,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故对肌少症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对于肌少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营养疗法、运动疗法和激素类药物治疗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中医认为,肌少症属于“痿证”范畴,病位主要在肌肉筋骨,并涉及五脏。《素问·痿论》对痿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明了其病因病机、病症分类及治疗原则,并最早确立“治痿独取阳明”的治法治则。本文从“治痿独取阳明”出发,挖掘中医治疗肌少症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以期为临床防治肌少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1肌少症的病因病机中医并无“肌少症”的直接病名,临床上多根据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等表现,将其归属于“痿证”“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肌少症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脏腑的气血阴阳亏虚,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失于濡养,并与肾、脾、肝密切相关。肾为一身之根本,禀赋父母先天之精,主导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说明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受肾气盛衰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肾精不足时,则出现“形体皆极”的痿弱症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痿论》指出“脾健则四肢强劲”,说明脾主肌肉四肢,化生气血;若脾虚失运,气血亏虚,则肌肉失于濡养,而见肌肉瘦削,四肢无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