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306034大班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蒋韵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高校中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广泛存在于大班教学的大背景中,再加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互动不充分,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互动体验式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下,让学生经历、感受与成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探讨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互动体验式教学;心理素质一、概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其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更是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所以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通常把科学、系统、重点突出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及时教育引导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希望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理论,同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增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于2011年由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然而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已有研究表明,影片分析、心理测试、游戏引导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所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也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上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教学方式改革上,体验式教学能够更高效地融学生认知、经验和践行活动于一体[2],更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环节;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重视课后辅导,强化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变解决问题为提高心理素质,希望学生能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移植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其他问题中。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以班级授课制方式把不同班、不同专业的同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