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研究与分析_龚思怡.pdf
下载文档

ID:347103

大小:84.07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类 培养 模式 本科生 导师制 建设 研究 分析 龚思怡
1072022 年/第 36 期/12 月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研究与分析龚思怡,尹婷婷(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摘要以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出发点的大类培养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文章基于大类培养的发展需要,针对性总结了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中遭遇的困境,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内涵及意义,最后在大类培养模式背景下,对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行性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本科教学质量,推动新时代大类培养背景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联动管理;双向选择制度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2022.36.033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under the Mode of Major TrainingGONG Siyi,YIN Tingting(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72)AbstractIt is a major measur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ak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general categorytraining,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summariz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graduatetutorial system,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andfinall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training mode,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tutorial system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specific measures,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quality a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training in the new era.Keywordslarge category cultivation mode;tutorial system;linkage management;two-way choice system大类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变化,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各项要求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关于大类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2。通过分析大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众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共有的困境3:首先,在大类培养模式下,由于加强了大类平台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导致个性化、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其次,因高年级专业分流采取学生和专业双向选择制度,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构建一种与大类培养模式互补、能够充分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系统、科学的教育培养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探究在大类培养背景下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剖析如何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以期全面提升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探索适应大类培养背景下的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1 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发展与实施现状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国内高校逐渐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旨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最早可以追溯至浙江大学。当时,竺可桢教授已经充分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如教学方法的古板、师生关系较疏远、人格培养方面的忽视等等,因此在 1938 年,他主张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高校开始学习并推广苏联高校的学年制度,陆续废除了之前的学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也从此搁置。21 世纪初期以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为首的国内重点TEACHING STAFF DEVELOPMENT1082022 年/第 36 期/12 月高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虽然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还未建立起系统、完整、值得推广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教学改革模式。2 大类培养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发展内涵及意义2.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在众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生导师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依靠师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4。其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内容,包括关注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关注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发展上的个性化需求;“依靠师生之间的通力合作”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这种合作没有严肃教与学的面孔和强制的学习要求,而是以面对面、平等的方式进行自由、民主的沟通和互动;“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之间指导时的状态:以自由、平等的沟通、讨论为主,以批判型、探究式的研究精神对待知识的发现与获取。2.2 保障大类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在大类培养教育质量的评价中,各类质量标准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前提,只有具备独立基础条件,才能够给予大类培养针对性的评判。而本科生导师制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能够为大类培养的质量评价明确一个发展方向,保证大类培养教育质量的实施效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明确专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认证制度等相关规定,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与质量价值观充分结合起来,根据相关质量标准来进行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课程的开发等,从而更好地落实大类培养教育质量标准,提升大类培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5。2.3 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的需求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又存在差异性。目前以设置行政班级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要,而本科生导师制在指导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架构上的灵活性、方式方法上的多样性,是克服受教育者千人一面,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教学模式。2.4 促进教育资源分类发展体系的形成大类培养模式采取的是大类分流的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在产业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上需要展现积极的主体作用,实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展现对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引领作用,为其输送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同时高校需要担负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6。本科生导师制能够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并督促实施具有针对性、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分类发展体系的构建。3 大类培养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3.1 生师比例过高,导师资源匮乏导师因精力有限而对学生指导不够,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等,以至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7。此外,导师本身的工作量相对较大,需要负责科研任务、班级教学以及指导研究等工作,导师只能够抽出额外的时间来对本科生进行指导。3.2 选择导师的方式趋于统一化、标准化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超过 70%的导师均是由学院进行统一安排或者单方面的选择,这个比例完全违背了该制度建立时的初衷8。此外,这种统一安排或者单方面选择的方式,学生也有诸多不满:统一安排使得学生无法对每位导师的基本信息有充分了解,自然也就无法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某位导师。同样,从导师的角度出发,也存在同样的矛盾:每位导师都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和性格特点,若学生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不同,自然就会导致两人无法有效地协作。3.3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从学校层面而言,部分高校只是对导师及学生进行了人员的分配,并没有明确划分本科生导师应尽的工作职责、具体的工作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事项,以至于导师在开展指导工作时没有目标性,降低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指导效果;进一步从导师的角度而言,诸多教师仅为完成学校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在意识上并未主动担当起作为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在实际指导工作中也没有积极主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有效性。3.4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仍然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大多数学生讲解知识,难以保证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在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引导。4 大类培养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对策与实施路径4.1 构建学校学院自上而下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构建“导师为主、班主任及辅 师资建设1092022 年/第 36 期/12 月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指导体系,采用学校学院自上而下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形成全员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而言,全面负责本科生导师制的顶层设计,通过教育思想讨论和开展经验交流等工作模式,进一步统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思想;对于学院层面而言,负责本科生导师制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与实施管理工作,进一步创新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模式,细化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要求,完善导师的选聘任用、工作绩效考核、教学质量评价等规章制度;对于导师而言,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自身发展潜质等个性特征确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进一步明确个性化指导计划,实行个性化的指导。4.2 充分调动导师资源,组建导师团队把英语、数学、思政等通识通修类课程教师吸纳到本科生导师团队中,弥补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过程中导师不足的难题,同时实现专业的互补与共同发展。还可在本科生导师团队成员中增加本科生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打造“专业教学+学工管理”于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团队,充分掌握大类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学校的规定,更好地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效果。4.3 建立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双向选择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大前提,尤其是在推行大类培养模式之后,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未来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更加倾向于选择符合发展方向的导师,为此,严格遵循双向选择制度非常有必要。导师首先自愿担任本科生导师,向学院递交申请,经过审核之后下发聘任书,对外公布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专长等相关信息,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申请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平行选报 3 名不同的导师,并将个人简介一并递交,以备导师做出选择,在双方达成一致之后,签订指导协议。双向选择制度的制订,能够促使学生和导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导学关系,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4.4 建立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大类培养模式采用模块化大类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大类培养模式:一是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观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