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2023年第2期71Recommendation诤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范式发生新变化,亟须构建不同创新主体的多组织协同创新体系,以提高创新效率。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为适应创新范式变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五子”联动,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质量发展,营造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我市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企业参与产学研融合的积极性有待提升。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更多关注产业技术创新,对核心底层和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动力与能力不足;高校院所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大学更注重基础研究,论文导向尚未从根本上打破。科研院所既有任务导向的技术创新,也有基础理论研究,产学研融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的深度融合机制需要完善。缺乏有效的利益契合机制,相关概念验证、中试熟化、风险投资等必要环节以及财政资金、税收、产业监管、人才流动等必要政策支持不健全等。随着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落实以及企业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加上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双“1+1”工程、清华工研院、微芯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我市处于基础研究爆发期,具备进一步开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良好基础。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类主体在深度融合中的定位和运行机制。制定我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合作中明确功能定位。其中,大学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也要重视从“1到10”的产业化创新;科研院所,包括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要坚持任务和需求导向的应用技术创新;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产业化和提升竞争力为导向,更好发挥市场敏感性强、技术迭代快的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着力破解多元主体协同不强、利益纠结、重复研究、韧性不足等痛点。进一步强化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联合攻关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互动,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大学建立一批概念验证中心,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共性技术平台,强化各类标杆型孵化器、中试熟化平台建设。进一步畅通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渠道。着力推动破除高校、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