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21世纪,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基层程序员群体的劳动生活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其处境与以往的农民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我国制造业“机器换人”如何影响了女性的就业份额?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能否推动两性就业平等?产业转型所带来的技能升级是否有助于工人的地位提升?进一步而言,技术工人的地位变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期“技术、智能与劳动”专题的三篇文章,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学理性的解答。社会学·技术、智能与劳动打工的重现?———S市人工智能产业基层程序员的劳动境遇、身份认同与行动选择文/贾文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444)[摘要]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采取了国家主导、城市政府与各大企业共同推进的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模式。城市政府在“即时城市化”的逻辑下,采取各类政策推动基层程序员在本市集聚。在此情况下,中国基层程序员的不稳定劳动境遇与欧美程序员不同,他们与进城农民工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工作时间较长、生活质量低,劳动使用与劳动力再生产呈现出了“临时性”的特征。然而,与农民工不同的是,基层程序员依据其过往经历与自身技能,发展出以“奋斗的码农”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与此相应,其利益行动方式是个体化的跳槽。[关键词]不稳定劳动劳动力使用与再生产人工智能程序员[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产业中的算法劳动与劳动关系研究”(贾文娟主持,编号为20CSH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贾文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者,研究方向为劳动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22)06-0001-160012021年第3期第36卷总第166期社会科学版学报2022年第6期第37卷总第175期社会科学版学报进入21世纪,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新的资本积累方式、剥削方式与劳动问题也正在出现。与此同时,两类劳动者进入了学者的分析视野。一是数字劳工。他们在产销合一、受众劳动等生产模式下制造出大量内容,为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量资源。①因数字劳工的劳动有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