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五维融合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五维融合周海涛[收稿日期]2022-07-27[作者简介]周海涛(1972—),男,陕西汉中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174030)———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平台构建研究。融合成为时间空间、生产生活、行业产业、科技教育的时代特性之一,交叉学科是这种特性在学科领域融合的具体体现。发展交叉学科的根本是依靠人才,需顺势而为,在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方式融合、条件融合、主体融合中培养高质量人才。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性融合回顾现代学科的发展轨迹,协调并进的深度融合属性凸显。伴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孕育萌发,许多学科领域跨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一大批新兴学科门类破土而出。当时的科技成就所形成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以及科技探究经济社会的新属性、新特点、新功能,分化衍生出分门别类、相互平行的学科“大家族”。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第四次科技革命酝酿以来,信息科技声震寰宇,正快速从初级阶段的微电子和互联网,迈向高级阶段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同时,由基因工程带动的生物科技不甘下风,推进社会从信息科技时代走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双雄并起的学科融合时代[1]。以往平行的学科布局,其相对独特的思维范式与独立的知识体系,常常在学科人才培养上有领域认知排他性;相辅相成的交叉学科人才,恰恰追求突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内涵、融汇学科特长,有效支撑协同创新需求。在个体目标的内部结构上,学习者应有关注世界的广阔眼界和心系国家的赤子情怀,扎稳跨学科的复合知识根基,培养精深的专业核心能力,形成致用求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即达成开阔而爱国、广博又专精、理智且勇敢的融合素养。在群体目标的外部结构上,应能够超前预测交叉学科各领域的人才需求,跟踪交叉学科发展实践各岗位胜任力规格,合理定位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的人才类型目标。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内容的有机性融合探寻交叉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集成化的多重动力特征明显,已超越了以往的科学研究、技术创造、管理促进的平行模式。各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先进技术研发及其成果支撑,实验技术进展水平深度影响着新原理的发现效率。同时,高精尖技术研发前沿领域的许多新规律、新关系探究,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