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北京观察2023年第2期Recommendation诤言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已形成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对于服务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为北京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北京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处于建设完善阶段,我们认为还有两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北交所的发展有待加速。截至2022年11月,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6家。其中北京市企业只有13家,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融资规模不够。北交所总计发行融资275亿元,仅相当于上交所科创板成立一周年时融资1230亿元的22%。另一方面流动性不够。北交所126家上市企业年成交量为140.39亿股,年成交额1793亿元,企业股票年换手率中位数为147.88%,最高为1093.88%。而上交所科创板在成立一周年之际,106家上市企业年成交量达到851.73亿股,年成交额达到4.52万亿元,企业股票年换手率中位数为1448.64%,最高为3703.94%。其原因在于新三板基础不够扎实,作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基础,新三板挂牌优质企业数量少、流动性偏低。根据披露年报,2021年中关村新三板挂牌企业790家,连续5年下降。39.16%企业年成交量为0;25.82%企业全年股票换手率低于3%。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有待加强。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贡献了全市四成以上GDP、近五成税收,解决了七成就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九成。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仍然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鉴于民营企业的特性,间接融资有相当的局限性,而想通过风险投资、发行公司债券直接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根据调研,中关村企业中2020年、2021年连续2年无民营企业发债。建议深化新三板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充分发挥北交所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协同联动作用,深化新三板改革,优化基础层挂牌条件,完善创新层分层标准,加大对更早、更小、更新的初创型、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新三板“层层递进”市场,为北交所培育和输送更多优质的上市资源。吸引更多优质的科创企业上市,重点关注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从中挑选适合上市的行业群体,设计新的上市标准,推动更多软件、大数据、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