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文史·江淮文史创刊周年036JIANGHUAIWENSHI30打开时光盒子,穿越30年的时空隧道,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子,怯生生走进《江淮文史》编辑部。那是1993年,22岁的我与《江淮文史》的初遇。里面的人陌生而和蔼,他们笑着跟我打招呼,陈德辉主任交给我一张小小的聘书。聘书上写着:“特约编撰”。父亲郭因兴致勃勃说:“你是《江淮文史》聘用的最年轻的编撰了!好好干啊,别辜负大家对你的信任。”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报到的单位正在搞基建,许多业务活动都暂停了。我所在的编辑部,刊物也停办了。每天,就我和一个老主编坐在办公室,各看各的书,无所事事。《江淮文史》这个差事,是父亲推荐的,他很喜欢赶鸭子上架,让我去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活儿。他所谓大家对我的信任,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当时《江淮文史》有一个栏目《委员风采》,我的任务是根据编辑部的提名,去采写一些政协委员的人生故事。我其实很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再说,这些政协委员都已功成名就,他们会在一个小姑娘面前侃侃而谈自己酸甜苦辣的往昔吗?我十分忐忑。打开时光盒子胡迟/文·江淮文史·037JIANGHUAIWENSHI江淮文史创刊周年30一第一个采写的,是省内著名女词人宋亦英。据说,她的词写得非常棒,有“现代李清照”之称。她幼年早慧,很早就有诗名了。后来又因为绘画出众考取美专,再之后,又因为思想进步参加了革命。她少年立志:要做秋瑾那样的人!当年,她在安徽文艺界曾是万众瞩目的风云人物。采访之前,父亲给我一本她的诗词选,让我先看看。因为要采访,我非常认真地阅读,想在那些诗句里揣摩她的心路历程。在我那个年纪,原本不太喜欢慷慨激昂的作品。我喜欢那些内心化的、安静的诗句。她的诗不安静,有一种力度和激情。但常常地,我会不自觉地迷失在她情绪的节奏里。尤其是她那些写景、抒情和怀人的诗,将豪迈和深情奇异地糅合在一起,她的豪迈能打动我,她的深情更能打动我。我喜欢上了她。去采访那天,是父亲领我去的。她住在省委大院的一栋小楼里,一进去,就觉得光线很暗。开门的小阿姨带我们上楼,楼上,一个老妇逆光迎来,我看不清她的面容,只听到她含糊在喉咙里的声音,很混浊:“是小胡吧?”抵面一看,她的衰老超出了我的想象。眼皮重叠地盖下来,似乎不能视物的样子。我想不出,眼前这衰老的妇人就是那些铿锵诗句的作者。她很兴奋。拿了我的采访提纲仔细地看。还拿出一些老照片让我翻。那些老照片救了我。我看到她年轻时一张仰头向上,晶亮的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