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全科师范生职业理想建构与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SKGH246)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江净帆(1972-),女,四川泸州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研究;李江(1982-),男,河北衡水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通讯作者:李江。近年来,实证研究正在悄然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并持续扩张〔1〕〔2〕。随着实证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行之有效的项目、方法、实践、策略等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思路与借鉴,循证教育应运而生。循证为教师教育实践注入了新鲜活力,且“对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缝隙具有潜在的、值得期待的价值”〔3〕。一、传统教师教育实践的困厄及发展羁绊(一)传统教师教育实践的困厄教师教育是关涉师范生培养的系统性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师范生实践技能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教育实践,实践是教师教育的“生命之所系”〔4〕。基于经验的传统教师教育实践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它凭借“直接、基于个人经验、按照惯常的思维方式或者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行动策略”〔5〕。由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深度融合,使得教师教育实践也受限于“经验者”的自身水平而弊端凸显。建基于“经验”的传统教师教育实践仅仅将外部的、客观世界的改造视为实践活动。教师教育实践脱离了对人之改造的动态定位,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性或感觉性行动,沦为一种围绕外在目的而忽略实践者主体、具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思辨”行为。更进一步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善和通向善、使人不断成为人的活动”〔6〕。教师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是实践者为了达成有意义的、有质量的结果而对教师教育过程进行干预并提升实践品质的一种专业活动〔7〕。也就是说,教师教育实践不仅仅是怀有某种清晰指向的改造行为,更是在一定思想和理论引导下从“主体”走向“超体”的主动干预过程,即“既是进行经验的主体,又是他的诸经验的超体”〔8〕。由此,传统认知下的教师教育实践桎梏于身心二元论哲学思想的主宰,忽视了个体参与和对所处环境的理解与认知,过度追求客观性知识和重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