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一单元RedCandle闻一多红烛导入课文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他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他是“红烛”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他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他,就是?闻一多。红烛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8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红烛二、作者简介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红烛三、写作背景有谁知道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写作这首诗歌?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四、整体感知听名家朗诵,师、生范读展示,把握诗词情感,有感情的齐读诗词。红烛四、整体感知1、诵读2、体裁: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3、常识理解①什么是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