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昌耀导入课文他是中国新诗的又一座高峰。他脚踏着地球上最高的高原,诗魂徜徉在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边,用尽所有的骨气和热血放声歌唱。他就像雪山之侧的一株雪莲,因离天空最近而吸取雨露阳光,绽放出晶莹剔透的凄美花朵。他在西北高地上独自咀嚼着荒寒与寂寞,追求着一种生命内在的诗意。他是表现西部文化的杰出诗人,代表的是人类不屈不挠的生命。他就是王昌耀。目录1作家作品2初读文本3研读文本4拓展练习目录1作家作品2初读文本3研读文本4拓展练习作者简介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作者简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新边塞诗歌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新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杨牧、周涛等。严峻而旷达的边塞生活不仅冶炼了他们的灵魂,也铸造了他们诗歌的品质与气质。荒僻的自然界和奇异的边塞风情进入了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深沉浓郁的当代性色彩。同时,新边塞诗歌摆脱了表层性描写的束缚,以一种隐含的、意向化的传达手段,使诗的思想寓意活跃在写实与象征之间,做到了意与象的交融,心绪与画面的叠合,从而实现了对边塞时空和题材本身的超越。新边塞诗是中国西部豪放派的歌唱,诗人们崇尚的是阔大的含蓄与恢宏的悲壮,他们的诗发展了唐代的边塞诗风,不仅具有苍凉、慷慨、浓厚的特点,而且具有明朗、刚健、朴实的风格。写作背景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