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和幂函数2.5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5.2形形色色的函数模型[学习目标]1.会利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能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1预习导学挑战自我,点点落实2课堂讲义重点难点,个个击破3当堂检测当堂训练,体验成功[预习导引]1.解决函数应用问题的基本步骤利用函数知识和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审题;(二)建模;(三)求模;(四)还原.这些步骤用框图表示如图:2.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得出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要点一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例1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学生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x)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f(x)值越大,表示接受的能力越强),x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min),可有以下的公式:f(x)=-0.1x2+2.6x+43,0<x≤10,59,10<x≤16,-3x+107,16<x≤30.(1)开始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长时间?解当0<x≤10时,f(x)=-0.1x2+2.6x+43=-0.1(x-13)2+59.9.故f(x)在(0,10]上单调递增,最大值为f(10)=-0.1×(-3)2+59.9=59;当16<x≤30时,f(x)单调递减,f(x)<-3×16+107=59.因此,开讲后10min,学生达到最强的接受能力(值为59),并维持6min.(2)开讲后5min与开讲后20min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解f(5)=-0.1×(5-13)2+59.9=59.9-6.4=53.5,f(20)=-3×20+107=47<53.5=f(5).因此,开讲后5min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开讲后20min强一些.(3)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5的接受能力以及13min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个难题?解当0<x≤10时,令f(x)=55,则-0.1×(x-13)2=-4.9,(x-13)2=49.所以x=20或x=6.但0<x≤10,故x=6.当16<x≤30时,令f(x)=55,则-3x+107=55.所以x=1713.因此,学生达到(或超过)55的接受能力的时间为1713-6=1113<13(min),所以老师来不及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道难题.规律方法解决已给出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题,关键是考虑该题考查的是哪种函数,并要注意定义域,然后结合所给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最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