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高考语文宝典快速提分,贴心陪伴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文章论证过程阅读的核心:看懂作者要强调什么1、标句号,看主干2、确定中心词3、合并同类句4、将一段变成3-4个小段重概括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重筛选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重理解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重赏析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材料二: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