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博导教给我的写作“杀手锏”★★★★★★★★★★★★★★★★★★★★★★★★★★★★★★...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烂糊文章,每天都有无数文章被印出来。可是,当我读到那些学术论文,发现没有什么美感,就是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能够被国际杂志接收发表的文章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没有发表的草稿了。我刚到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对导师FranciscoZaera说我擅长写论文。可是我把第一篇稿件交给他时,他看了稿件说我的问题是按照做实验的顺序机械地描述实验。也就是说,当时我用红外光谱研究了不同气体对手性改性剂在白金表面吸附的影响,我就把文章分为几个小部分:氢气的影响、氮气的影响、空气的影响、一氧化碳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影响。在每一个小部分,我都描述说在这张图中,我们看到这个峰在什么位置,那个峰在什么位置。这种写文章的方法很常见。很多国内研究生写文章都是这么写的:“什么什么的影响”。这种写法其实是被做实验的套路所限定的:很多研究生合成了东西给不同的技术员测试,有的技术员做了电子显微镜,有的技术员做了红外光谱,有的技术员做了热重分析,然后研究生就把不同的图谱收集起来,说:电子显微镜显示了什么,红外光谱显示了什么,热重分析显示了什么。但是2002年当我这么写以后,导师FranciscoZaera说我不能这么写,也就是说不能机械地“报数据”。如果只是机械地“看图说话”,那只是三流的写作手法。并不是说把文章随便写一下就能投稿的。“杀手锏”就是先不要急着描述实验数据。首先要把现有数据汇总后分析:在这篇文章里面,我要说什么?表达什么观点?主要结论是什么?有哪几点希望读者在读了文章以后能够记住?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围绕着观点写文章。现在很多研究生都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为了测试而测试。但是其实任何一个实验都是应该有目的的。好比说做红外光谱之前,首先要问自己:我做这个红外光谱是为了得到什么信息?我要看什么?我用其它仪器(如拉曼光谱)能否得到同样的信息?哪种测试方法更加快捷?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更能说明问题?既然有针对性的某种测试手段已经能说明你想说明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还要遍地撒网、全面开花?做实验不能象撒胡椒粉一样,用十几种表征方法同步表征几十个样品。同理,写文章的时候不能机械地说研究了什么什么的影响,堆砌数据。好的文章有逻辑思路,有“故事”。要研究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东西,为了研究这个东西采取了什么手段,为什么用这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