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机体止血与抗凝之间的平衡示意图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要点1:血管壁的结构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等。(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要点2: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HT和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4)局部血黏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第1页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临床血液学检验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要点3:血小板的结构和生化组成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结构可分为表面结构、骨架系统、细胞器和特殊膜系统四部分。(1)表面结构及生化组成:表面结构主要由细胞外衣(exteriorcoat)和细胞膜组成。细胞外衣(糖萼,glycocalyx)覆盖于血小板的外表面,主要由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糖链部分组成,是许多血小板受体(如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所在部位。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包括糖蛋白)和脂质(包括糖脂)组成。血小板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