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师更新QQ群:180542561各类资料购买联系QQ:537084732第九章其他主要规划类型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考试大纲1.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目的与作用2.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一、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及理论发展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克莱伦斯·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他提出了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包括:(1)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3)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1928年C·斯坦和H·莱特提出了美国新泽西州雷德邦规划方案,规划表现出的特点有:更大的居住空间单元、防止机动车交通穿越、人车分流、街道按功能加以区分、住宅面向花园、绿化带形成网络并连接公共设施等。居住小区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3)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这种居住综合体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得到体现,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比马赛公寓规模更大,服务设施的内容也更丰富。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形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相结合。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通勤更加方便,节省上下班交通时间,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实践1949—1978年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居住区按照街坊、小区等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但建设量并不大,有代表性的小区有北京夕照寺小区、上海番瓜弄、广州滨江新村等。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住房建设由国家“统代建”的模式逐步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