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维定式的那些事【知识管理】第36天【关键词】思维定式,持有与放弃思维定式个人订阅号:jqnote(专注打造爱智慧、爱学习、不急功近利的小圈子)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讲述了思维定式这个概念,即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会(至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团体存在某些问题,其中的成员无一例外也都会有这些问题)。咱们接下来来看这两个例子:(1)这所位于市中心的学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考上大学(2)自行车风靡整个法国这些陈述讲明了一些事实。它们被很容易理解为某个团体中每个个体都具有某种倾向,符合因果关系。而且你也可能会联想到这些在大学附近的毕业生也会骑着自行车去上大学。当你接触到与此相关的信息之时,你也就会联想到这些事实。思维定式在日常的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中性词。系统1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代表了范畴规范和原型范例。这样的规范和范例决定了我们怎样来看待马、冰箱及纽约市的警察。因为我们会在记忆里存储与所有这些范畴的事物或人相关的一个或多个“规范的”典型形象。当这些范畴具有社会性时,这些典型形象就被称为思维定式。有些思维定式的错误是致命的,负面的思维定式可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但这样的心理学事实无法避免:不管是对是错,思维定式都是我们对不同范畴事物的看法。你可能发现了其中的讽刺之处。在出租车问题的情境中,忽略基础比率信息是一个认知错误,是贝叶斯定理的失败;依赖因果关系基础比率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形成对绿色出租车司机的思维定式便会提高判断的准确度。然而,在其他情境中,例如涉及雇用问题或整体概述时,社会规则与思维定式会发生强烈冲突,在法律当中同样有所体现。事实就是如此,无须大惊小怪。在敏感的社会情境中,我们不想根据某个团体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个人作出可能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应该将基础比率视为与整体相关的统计学事实,而不是与个人相关的假设性事实。换句话说,我们反对利用因果关系基础比率。社会规范往往反对思维定式,包括对整体概述这一做法的否定,这对于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平等的社会大有益处。然而,我们也应该知道,忽略有根据的思维定式会不可避免地妨碍我们的判断。打破思维定式是值得称道的道德主张,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打破这种印象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就错了。为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付出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然而如果只顾满心欢喜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却否认代价的存在,这种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