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前大学生的薪资比父母还低!作者:守夜人司令时间:230408言事实上,这个生活中的截面所对应的不仅是亲子之间拧巴状态的形成脉络——许多社会现象都能从中找到影子,几乎是同一模型的不同版本。一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许多之前不存在的产业都会被培育出来。从而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具有稳定收入的就业岗位。任何稳定的高薪岗位都依赖相关的产业能够持续盈利。当产业的发展让置身其中的企业能够持续盈利的时候,这些企业就会加大投入,从而吸纳更多的人进入这个产业并提供稳定的高薪岗位。能够获得这些岗位的人,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了加杠杆购买资产的本钱,2/11并产生一种阶层跃升的幻觉,甚至会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就能构建起远越父母所处阶层的生活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农业,这个社会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因为培育出来也用不上!改开之后,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才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产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年万象集团创业的时候,需要招聘两个大学生还需要开后门批指标——好不容易批了4个大学生的指标,还跑掉2个——因为他们当时看不上民营企业。恰恰是这种需求和供给的严重扭曲,才促进了教育的产业化——规模成倍扩大之后,支撑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成本也会成倍放大,产业化也有利于将高等教育的成本转嫁到个人的家庭,从而保障它的持续性。随着教育产业的日益成熟,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开始水涨船高,但能消耗掉这些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岗位却并不能跟上与之相匹配的节奏。这就造成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动的成为了新时代的孔乙己。受过高等教育反而成了脱不下来的长衫,然而,现实生活的毒打又会不断的扯下这些人极力想保住的自尊和体面。任何社会都必须发展利润更高的产业才能吸收和消化人才。否则,用尽全力培养的人才也必然会流失——最后变成了为那些拥有更高端的产业,能够提3/11供更高稳定收入岗位的国家培养人才。也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虽然中国社会通过残酷的选拔方式将最有潜力的学生集中到最高学府,并用举国体制去培养,最后却无法留住这些人——清华和北大都变成了留美的预备班。你不能一味从道德上指责这些人的个人选择,因为英雄需要有用武之地。别说这些人中龙凤的优秀人才,就是最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能够提供稳定收入的岗位来消化他们,这些人也就只能混迹于民工群体之中,与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辈们争夺干体力活的工作。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