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两种曲线模型的应用。二、预习内容1.问题探讨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那么:(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2).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一般的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量的计算: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二、学习过程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时间分钟20406080100120140160180细菌数量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三、反思总结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曲线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四、当堂检测1.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