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24937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249党建·思政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王志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0)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人才的后备力量,自然也要加入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将友爱奉献作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但具体应该怎样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志愿精神状态,优化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则需要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入手,基于必要性找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点要点,继而才能更具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合理路径。一、新时代志愿精神的思想来源第一,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追求。想要有效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教育者首先需要对志愿精神的来源加以研究。志愿精神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而最为主要的渠道,自然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积攒而成的优秀传统和道德追求。虽然志愿精神的定义和名称都是从外国传递而来,但志愿精神所包含的一系列思想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根源。志愿精神强调友爱和互助,而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慈悲”“仁者爱人”等思想能够与之对应。几乎所有古代的文人都强调仁爱互助的道德准则,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既要“关爱他人”也要“爱众亲人”,即人与人之间要走出身份的桎梏,尽可能帮助他人。墨家思想中也提到“兼爱非攻”,认为天下之人应当相爱,用相爱行为来为彼此带来切实的利益,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斗,这样便能塑造更好的社会。佛教中的慈悲思想强调,爱应当是面对众生的慈爱,要对万事万物都有慈爱的精神。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都能够对现代的志愿精神加以解释。这也是我国社会充分弘扬志愿精神的前提。故而,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其实也是对传统思想价值意蕴的有效传承。第二,源自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的关键理论。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最根本的理论体系,不但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更带领我国现代思想实现了高度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充分强调了有关人的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析了人的本质,认为人并不是单一的抽象物,反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也必然会与他人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践行自身的社会属性。而社会想要和谐发展,每个人都要“奉献、团结”,这样才能令所有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