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国,傅广: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141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彭庆国,傅广(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可以促进机械专业课程教学。针对教学时间受限、师生互动性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建设课程网站、开展分组主题讨论和教学科研结合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的掌握,夯实课程学习基础,强化多学科知识融合,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微型能源系统内燃烧及传热强化研究”(黔教合KY字〔2021〕094)。作者简介:彭庆国,男,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傅广,男,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是基于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主动投入21世纪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在新时代、新阶段实现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培养创新型、多元化工程人才[2]。制造业涉及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生物医学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都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形成规模生产力,这些高新技术充分展现了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142┃AcademicandPractise学术与实践为机械、能源、化工、轻工、电子、军工等提供生产技术和机械产品。机械制造作为机械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和方法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支柱学科之一[3]。在新工科背景下,将机械制造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相结合,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打造为机械制造领域最核心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新时代工科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仍是基于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课程时长有限、实验教学课时少、师生互动性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现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