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核酸的生物合成第十章核酸的生物合成1944年,Avery等人的实验证明DNA为遗传物质Watson&Crick的双螺旋模型展示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半保留复制。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是能进行复制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在DNA复制时,亲代DNA的双螺旋先行解旋和分开,然后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在这两条链上各形成一条互补链。这样,从亲代DNA的分子可以精确地复制成2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子代DNA分子中,有一条链是从亲代DNA来的,另一条则是新形成的。DNA的生物合成机制——半保留复制1957年Meselson及Stahl通过实验证实了半保留复制的模式。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1963年,Cairns用放射自显影的方式观察到大肠杆菌正在复制中的DNA,在用氚标记的胸苷复制近两代,放射自显影,未复制部分银密度低,由一条放射链和一条非放射链组成;已复制部分有一条双链是放射的,一条双链有一半是放射的。这证明大肠杆菌DNA是环状分子,以半保留方式复制。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1956年,ArthurKornberg首先从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DNA聚合酶Ⅰ)。70-71年分离出Ⅱ和Ⅲ。1999年发现Ⅳ、Ⅴ,涉及错误倾向修复DNA聚合酶及其发现以四种dNTP为底物需要模板指导需要有引物3’-羟基存在DNA链的生长方向是5’→3’产物DNA的性质与模板相同DNA聚合酶的反应特点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小片段/323aa5核酸外切酶活性大片段/Klenow片段/604aa5´→3´聚合/5核酸外切N端C端木瓜蛋白酶DNA-polⅠKlenow片段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α、β、γ(线粒体)、δ、ε五种核DNA的复制主要由α、δ完成;α最初认为相当于聚合酶Ⅲ,现认为主要用于引发(因为无校正功能,仅其有引发功能);δ能持续合成,且有校正功能。ε相当于Ⅰ,主要起修复作用,γ位于线粒体,β为修复酶。DNADNA连接酶连接酶DNADNA连接酶连接酶使双链DNA切口处的5’-磷酸和3’-羟基生成磷酸二酯键。需供能,细菌用NAD,动物和噬菌体用ATP,形成焦磷酸键的活化形式,再由3’羟基发动亲核攻击,形成磷酸二酯键。大肠杆菌的连接酶作用于粘末端,T4的还可作用于平末端。DNA的合成是以四种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为底物的聚合反应,该过程除了需要酶的催化之外,还需要适量的DNA为模板,RNA(或DNA)为引物和镁离子的参与。催化这个反应的酶也有多种,除DNA聚合酶外,还有RNA引物合成酶(即引发酶),DNA连接酶、拓扑异构酶、解螺旋酶及单链结合蛋白多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