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博兴起至今的五年时间里,它已经以不可预见的速度成长为新闻时事报道的中心,也成为了聚集网民力量的舆论主阵地.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增长了296%,网民使用率为48.7%[1],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它已成为2012年中国互联网应用领域最热门的景观,正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成为新一代信息传播形式.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与研究是新世纪以来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中国,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的推动下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而最近几起突发事件均是通过微博在第一时间播报,因此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力量和作用理应受到广泛重视.1微博的发展1.1微博的概念微博是一种新兴的个人媒体,是以140字符限制的即时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平台,是一个集媒体化、社会化、融合化的独特传播平台.微博概念最早来自美国人EvanWilliams.2006年,一个名为Twitter的网站在evan的策划下正式上线.2007年,饭否网将微博概念引入中国.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首次为“微博”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寻找到在中国安全落地的解决方案,短短几个月,新浪微博通过名人效应成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微博客网站,截止2012年3月新浪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4亿[2].随着微博的使用人数逐步增加,微博实名制政策已经在2011年底出台,如何有效规范微博上的信息传播秩序成为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些监管措施的落实将会对微博客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1.2微博传播的特征根据微博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以看出,微博具备了统称的4A元素(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4A元素就是精辟概括的草根性、移动化、即时性、碎片化[3].第一,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占有被微博打破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需深思熟虑和长篇大论,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片段,分享心路历程,其草根性极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的参与性.第二,随地的记录与分享成为可能.3G手机的普及提高了手机用户上网的频率,根据中国第29次互联网报告的相关数据,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手机微博2011年的使用率同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是增长幅度最高的手机应用[1].如今,手机微博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流动性的互联网装置.第三,微博信息的传播以其突出的即时优势,让信息的流通迅速加速便捷.如在汶川和玉树地震、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