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总第186期2012.8.上《中国减灾》近年来,大学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凸显校园安全的高风险。频发的校园突发事件呈现三大特点:第一,事故频发、后果严重。频发的校园突发事件由于其敏感性和社会性使得其具有造成的损失大、产生的影响广、受关注的程度高等特点。第二,类型多样、原因复杂。校园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增加了校园突发事件的防范难度,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校园突发事件具有难管控、难预防的特征。第三,威胁增大、因素增多,火灾、食物中毒等传统威胁仍为主要威胁。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制度环境、教育培养和安全能力存在一定问题,亟待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问题一、制度上存在缺失。一方面,校园安全保障制度存在缺失。在校园环境的安全保障上,制度存在缺失,体制有待完善,尤其是校园安全法律规范、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存在缺失。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得安全教育在制度上几近空白。安全教育不仅没有提到制度层面的进行硬性约束,也没有在实施平台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会层面的安全宣传或者灾难报道存在“运动型”宣传模式的问题。大规模的安全事件发生,社会面的宣传报道大量涌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才能进入公众的视野。但这种宣传更多地是为博得眼球,简略地介绍安全常识,没有落到实处、没有扎根实处,没能够真正起到教育公民、警示公民的作用,使得安全宣传流于形式,疏于防范。四、主体上功能缺位。安全教育的多元主体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学校。但学校安全教育低效,主体资格缺位,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培训途径来看,学校教育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于其他途径,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作用没能很好发挥,更多缘于学校对安全问题认识的程度还不高,对安全教育形式的研究还不强。第二,从培训形式来看,安全教育课程参与率低。学校安全教育在意识、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和实际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五、方式上缺乏趣味性。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宣传,安全教育在操作上缺乏趣味性、缺少生活性,降低了参与率,减少了有效性。学校安全教育不仅培养形式单一,即使有安全演习活动,也存在着开展频次少、宣传声势小、参与程度低、组织实施差的问题。这样敷衍的演习活动不仅不能够起到真正的技能培训和警示作用,反而造成大学生对突发事件轻视、游戏的消极态度,适得其反。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问题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