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内容为:()。2.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所提及的课程,具体论述为:(),()。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3.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著作为《》。4.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的标志是()的《》,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二、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课程分类()学术团体和专家提出()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任课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教师课堂上实施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课程定义的其它观点1.()22.()3.()4.()1.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2.课程即()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3.课程即()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三、课程类型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学科课程特点:()、()、()经验课程又称()、()。代表人物:()()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代表人物:()基本形式:()、()、()、()基本类型:()、()、()()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地方课程由()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型课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态度和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3()也叫()、()、()、()等。这一词是由()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主要形式:()、()、()、()1.():文学和历史2.():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物学3.():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总合成“综合自然科学”;“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4.():以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组织和管理、娱乐和审美活动等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四、课程理论流派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以()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