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我当社区垃圾分类自愿督导员》(第一课时)学校:龙华区大浪实验学校姓名:曾嫣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1.垃圾分类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的概念;2.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和必要性;3.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4.垃圾分类的运输流程。(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对志愿者活动具有较高的兴趣。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所涉及的是环境保护的教育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严重与紧迫性,教师设计了关于垃圾分类教学。通过这次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垃圾分类真实的情况,更意识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三、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垃圾分类劳动观念;(二)通过举例、视频教学以及知识检测,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具有必备的垃圾分类劳动能力;(三)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培养积极的垃圾分类劳动精神;(四)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二)教学难点:1、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五、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六、课时分配第一课时,20分钟;第二课时:20分钟七、教学过程(一)讲解说明,明确垃圾分类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的定义:垃圾分类:指按照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社区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指那些自愿参与到督导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人员。(二)资料分类,明确垃圾分类和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的必要性和意义。1.垃圾的由来:植物和动物的遗体中的有机物会被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又重新回到环境中,地球上的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自然并不会产生垃圾。但是自从我们人类为了提高生活的水平和便利,发明了许多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品,例如玻璃、塑料、纸张等,这些物品是否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重新回归大自然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