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1期2023年1月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inDialecticsofNatureVol.39,No.1Jan.,2023·自然哲学·文章编号:1000-8934(2023)1-0024-06从系统思维到机体思维王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116024)收稿日期:2022-6-28作者简介:王前(1950—),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伦理、技术哲学、机体哲学。摘要:机体是一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特殊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反馈性、协同性、涌现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动态和谐、进化变异等特征。机体生长的动因来自系统的“结构—功能循环”带来的“增值效应”,能够以较小投入带来显著收益。以机体为对象的机体思维,除了继承系统思维特征之外,还要在本体论上注重机体自身的特性,考虑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认识论上强调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贯通、确定状态与不确定状态的叠加;在方法论上注重对机体的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从系统思维发展到机体思维,有助于化解系统思维的指令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机体发展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类机体的和谐共生。这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系统思维;机体思维;增值效应;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自从20世纪20年代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以来,系统科学方法论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系统思维也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倍受重视。相比之下,尽管怀特海在贝塔朗菲之前就提出了他的机体哲学理论,而且贝塔朗菲在创立系统论的过程中也深受其影响[1],但机体哲学却一直没有产生系统论那样的影响,不仅很少影响科学研究,在社会上也没有受到普遍关注。不过,经历了近一百年来的发展,系统科学的应用越来越转向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致力于解决系统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而系统思维则面临越来越多更具有机体特征的问题,需要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加以丰富和完善。从系统思维发展到机体思维,既是人类思维日益整体化、协同化、有机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环境的时代要求。一、系统与机体的区别和联系系统的基本特征目前已经在学术界成为共识,这就是其整体性、协同性、反馈性和涌现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系统的整体性就已经有了初步认识[2],但对系统的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