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互主体视角看儒家对世界伦理的贡献从交互主体视角看儒家对世界伦理的贡献冯骏豪[摘要]现代学者尝试反思西方主流的追求普遍规则的伦理学理论,以着重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关系互动的方法诠释儒家的道德哲学与伦理观,并认为这是儒家能够贡献未来世界伦理的所在。儒家通过家庭与社会以及前人与后人的关系网络,以实践与示范作为传播方式,尝试建构其伦理价值的传播体系。以朋友关系作为突破点,则说明了儒家跨文化的价值传播的可能。在儒家的框架下,未来的世界伦理并不是发现绝对普遍的规则,而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关系互动,双方相互学习对方有效成素,不断地示范、实践与探索,从而追求道德价值在当下的场景中最适当的实践。这个框架便是对未来世界伦理的贡献。[关键词]儒家;交互主体性;世界伦理[作者简介]冯骏豪,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儒家对未来世界伦理的贡献在何处,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从新儒学如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到现代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儒家,试图以其诠释框架证明儒家能够对世界的“普世”伦理学作出贡献。起初的学者先借用西方伦理学的框架,比如康德的道德律令来诠释儒家,以此说明儒家是“世界化”的①。后来的学者则开始反思以西方的伦理学框架诠释儒家会让儒家伦理学问题意识的独特性被埋没,具有一定的有限性。他们认为西方的底线伦理、普世伦理的理论自身具有缺陷,继而尝试证明儒家伦理并不是追求一种作为终极真理的普遍道德规则,而是通过不同人的角色之间的交互、道德实践的示范,开显出一种道德学说。部分现代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于世界的未来依然具有其特殊的贡献与作用,如安乐哲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大转折时期,可以说在很大意义上,正值新世界文化秩序方兴未艾之际;儒学所提供的哲学财富,不仅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资源,也是更广大世界性的文化利益资源。”[1](2)与新儒学等学派不一样的是,他们尝试以脱离西方伦理学的新框架,一方面对儒家伦理学进行新的诠释,另一方面以此新的框架发掘儒家对于未来伦理学的新贡献。比如王庆节言:“如果说伦理道德是生活的,那么,普世伦理就一定是可能的。但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并不必然等同于它在规范伦理的意义上是可能的,在我看来,它也许只是在示范伦理的意义上才会实现。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2](89)以安乐哲与罗思文为代表的学者们的“角色伦理”诠释以及王庆节提出的“示范伦理”,两者均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