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投稿网址:www.jxygl.com.cn*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研创学习的中小学课堂变革实践研究”(FHB180631)的研究成果核心素养的实质是指在新情境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把问题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使学习问题化,让学生充分与情境、问题有效互动,是学生从情境到核心素养自觉创生的关键路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以终为始”的评价,扶放有度的“三问融合”,全程优化的“学问交融”,引领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自觉创生。问题化核心素养问题化学习力三问融合许泽能.从问题到问题化引领学生实现核心素养自觉创生[J].教学与管理,2023(06):5-8.摘要关键词引用格式核心素养的实质是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当下的中小学课堂,多以教师“传授”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惰性的知识”[1],即使是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也多是由教师设计问题或直接用课程教材问题牵着学生去学习,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在学习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完整经历,缺乏持续提问的胜任力,难以养成在新情境中自觉生疑与解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导致核心素养无法在学生生命中有效主动创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当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要求,催生了把问题贯穿于学习全过程的问题化教学。一、从问题到问题化1.问题,需要更主动的目标期待什么是问题?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KarlDunk)说:“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2]也就是说,只有生命体对认识的世界有了期待目标,而且有不知如何达到的障碍,问题才成其为问题。问题是因为期待而发生的,如果没有目标的期待,就不会有问题。这意味着,问题是一种相对主观的存在,意识到问题才是问题,如果学生面对学习情境意识不到问题,学习就不能自觉地发生。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通常由教师和教材中来,很少会由学生提出来。根据问题产生的主体不同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我们将学生主动发现的问题称为“主动型问题”,把教师或课程教材提出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称为“被动型问题”。对学生发展来说,“主动型问题”比“被动型问题”有更高的价值,因为“主动型问题”附加了学生更积极的目标期待,彰显的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或课程教材中提出的“被动型问题”主要是面对人类经历过的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有既定答案的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