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青年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在此历史交汇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将教育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的热议话题。构建三位一体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高校课程“共舞共振”效应,对培养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均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一)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的结合随我国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的飞速发展,单一文化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受国内外诸多优秀文化影响,国民思想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对新事物接受速度更快、更广的高校学生。[1]在好奇心、对国外文化认知缺乏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学生更易接触到国外文化思想,且易受国外文化思想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希望我们在传承主流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能适当吸取国外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国外糟粕思想也在缓慢渗透进高校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出现了一批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的人群,致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观、主流文化意识被削弱。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需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人文历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引导高校学生担当其社会责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从战略高度构建三位一体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高校课程“共舞共振”效应李荟(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团委,贵阳550025)摘要:新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才这一问题。高校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时代需求发生变化,该背景下要求培养具有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的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知识及正确价值观的人,培养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能力双高的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势在必行,在协同育人实践要求、原则基础上助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在规划方案与课程机制、课堂教学协同、师资队伍育人合力战略高度上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长效运行及协同创新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高校课程“共舞中共振”效应。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