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建设8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提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出发,研究禹风新作《大裁缝》的上海叙事语言,发掘其对上海书写文学传统的突破,是本文的主旨。为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考察《大裁缝》的语言艺术与上海书写文学传统的关系,在文学史层面上研究其对上海书写的继承和突破;再从《大裁缝》逻辑严密的语言艺术中的上海空间书写、裁缝行当书写出发,在文本层面上证明其对上海书写的继承和突破。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大裁缝》为客观书写上海租界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提供了范例,其文学史贡献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绘了上海地图,二是在上海书写中引进了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红帮裁缝”形象。【关键词】《大裁缝》上海叙事语言空间书写裁缝行当书写上海叙事语言无疑是解读《大裁缝》的基本门径。《大裁缝》的章节并不呈现出简单“连续”的结构,从整体上看,小说整体结构呈现为双线结构,在书写上海-宁波-哈尔滨-横滨等地域空间的同时,也呈现出中国近百年浩荡的历史变迁。换言之,小说于丰富的空间和时间跨度中讲述乔家裁缝家族秘史,书写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真实人物。从文本细部看,乔方才、乔端冕和乔正冠、乔百祥和乔新吾这三代裁缝的家族变迁构成了小说叙述展开的三条支线,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而联结起乔家三代的核心故事空间,正是1860至1943年的上海。不仅如此,小说巨细无遗地营造出一个纸上的上海租界空间,并借助这个空间,折射出“红帮裁缝”在历史浮沉中的发展史,从而进一步考量了裁缝行当书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上海现代性书写的关系。一、对上海叙事语言的延续与突破张鸿声在《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中提到:“文学中的上海,并不完全来自于经验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被想象赋予意义的城市。”①禹风将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地方记忆与对上海租界的历史性想象融合。《大裁缝》的城市书写虽建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上海书写文学传统之上,但并不完全属于非虚构或纪实写作,而是蕴含了一定的情感体认和价值判断。上海书写、上海因素等等,早已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新鲜话题。换言之,提到上海书写就等于撞见了某种危险性。读者往往对上海存有许多刻板印象,如充斥着金钱和情欲的十里洋场、流言细碎的幽暗弄堂、华洋杂处的都市景观等。不过,现当代文学中的上海经验,正不断涌现出更为全面的呈现方式。现当代文学评论家王春林指出:“说到上海叙事,自有白话小说盛行以来,直到金宇澄的《繁花》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