ˉArtPanrama美术研究ˉ103前言从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中国出版界不仅从国外引进了石版印刷术,也获得了珂罗版印刷术,从而使得精致的照片印刷成为可能,亦使得作为新型出版物的书画碑帖古艺术品复制影印的前景一片光明。在这样的状况下,以辛亥革命为契机流寓到上海,并驰名书坛的书法家李瑞清(1867—1920)积极参与上海当地的出版社震亚书局(以下简缩为“震亚”)相关的书法出版活动。在当时的书画碑帖出版中,不仅古代美术品收藏家,就连活跃在第一线的书法家也参与进来,这点在管窥这些书法家活动形式的扩大和变迁上,值得注目。不过,关于李瑞清与震亚的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此给予充分的回顾。有鉴于上述情形,笔者在过去的文章中,追寻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的李瑞清和著名人士的交流足迹,从中梳理出参与过震亚出版活动的主要书法家名单(关于这篇研究的文章,以下简称“旧稿1”)。与此同时,笔者依据震亚影印出版的一部分李瑞清书法作品,阐明李瑞清主持震亚出版计划的一个层面(关于这篇研究的文章,以下简称“旧稿2”)。此外,笔者还关注这些书法出版物对李端清的频繁刊载,接受李瑞清的邀请寓居上海的曾熙(1861—1930),以及以曾熙为首的与之交情深厚的书法家们的润例表(书法作品挥毫价目表),笔者把这些特定一派书法家势力及影响力深深介入出版社的事态,看作稀罕之例予以论述(关于这个研究的文章,以下简称“旧稿3”)。笔者理解这种在当时书画界的结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这些书法家与出版界的关联呈现出多元化层面之故。在上述旧稿写作阶段,围绕李瑞清和曾熙各种资料的整理还处于不甚明了状态,笔者过眼的震亚书法出版物只是其中有限的一部分。不过,近年来,通过曾迎三和王中秀的努力,伴随着李、曾二人详细年谱的出版,还有公丕普以震亚为聚焦点的专著的出炉,使得这一局面大有改观。尤其是公氏揭开了几乎不为人所知的震亚及其经营者朱悒芬(1879—?)的经历。与此同时,他借助以往出版的《上海总商会商业图书馆图书目录》,一览震亚出版的多达60种书法出版物,着手分析了该书局的出版倾向。而这些先行研究成果均要求笔者须对上述旧稿加以不少修正。在公氏的指正中,尤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震亚与以李瑞清为首的书法家们之间的关系,公氏把依赖这些书法家们提供“出版资源”的震亚与由于震亚的后援而在艺术市场上声名鹊起的书法家之间那种关系看作是“互赢”和“双赢”(win-win)的关系,看作是因为这种关系而使得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