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探寻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周鹏生(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开展生命健康教育需要对生死内涵进行重新解读,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离不开对身体价值的探索,多学科生命健康教育课堂和意识谱理论等对具身性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命健康教育的具身实践需要对活在当下进行深层理解,采用休克疗法以令幡然醒悟、亲历或目睹生活事件带来震撼、对反映时间延续事物亲身感知等方式。关键词:具身认知;生命健康教育;生死观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1-99-06收稿日期:2022年06月03日作者简介:周鹏生(1970-),男,甘肃静宁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帮扶;健康心理。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已脱贫民族地区后续社会帮扶体制机制研究”(2021YB026)。纵观中国历史,有许多历史典籍论述了生命观和生命健康教育。在我国古代蒙学读物中,就包含了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解。不管是从生命观还是人性观出发,不管是处世的智慧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均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从古到今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生命及生命健康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这些观点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等密切相关。近代以来,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对人性、对生命的见解。如梁漱溟曾提倡“三分法”的人生态度,即逐求、厌离、郑重,这也是对生命的态度。到了当代,人们更是重视对生命问题的探索。2000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21世纪生命科学与高等教育座谈会”上,20多位院士和有关专家针对如何迎接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提出了很多想法,有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包含在内。当时的调查就显示,全民生命科学意识淡薄,对生命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学生更是缺乏对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和创新能力。许洁英(2016)认为,生命健康教育对优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教师在生命健康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包括生命健康教育在内的生命科学教育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无视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包括人体、动植物生命现象)将导致认知和信仰的偏差,不利于“三观”的形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将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出发,加强全局性、战略性思考。因此有必要对生命健康教育进行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