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事试验到建筑实验:北京动物园区域城市观察赵倜希栏目名:路上观近代以来,北京动物园区域的风貌一直广受关注。清末迄今,这里仿佛成为一个上演公共建筑实验大戏的舞台。从东方到西方、从古典到现代,接连登台的风格迥然的建筑群在矛盾中杂糅,融合成一曲建筑的交响。比如,始建于1906年的农事试验场(现北京动物园)为中西混搭风格、1954年的北京展览馆为苏式风格、1957年的北京天文馆为中西混搭风格、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为现代风格、1987年竣工的国家图书馆一期为复古风格;而千禧年之后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筑—2004年的北京天文馆新馆、2007年的国家图书馆二期以及西直门交通枢纽(西环广场)则呈现明显的新现代主义之风。这些风格独特的大型建筑云集于此,动物园区域俨然成为了一个公共建筑的实验场。北京动物园走近北京动物园大门,雕刻着“清农事试验场旧址”的石碑映入眼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工商部奏请振兴农务,开设农事试验场。据“农工商部章程”中之“农事试验场”记载:“本场为开通风气,改良农事起见,特于场内附设博览园,以便公众游览,得考察试验的成绩,发起农事之观念,并于博览园附设动物园、博览馆。”农事试验场于光绪末年对外开园,后名称几经变更。建国后辟为西郊公园,1955年改名“北京动物园”。农事试验场是清末一系列建筑实验的产物,其大门建于1906年,为传统牌楼造型;但其下部按西方古典柱式处理,上部做半圆形繁复砖雕装饰,为早期中西合璧实验的经典作品。北京天文馆北京动物园对面并列站立着北京天文馆新旧两馆。旧馆为古典建筑风格,细处以中式花纹勾画出典雅气质;新馆则风格前卫,大型玻璃幕墙仿佛置身未来。这座亚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馆旧馆于1957年建成,新馆2004年竣工。两馆古典与前卫两种气质完美融合,构筑起别样的建筑风景。旧馆那巨大紫铜皮外壳的天象厅圆顶,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异常吸引人们的眼球;新馆则谦逊地跻身老馆南侧,弱化庞大体量对老馆的压迫感,以创造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出当代天文学与建筑学的发展。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形式,展现出新馆与老馆天文学和建筑学的不同观念与风格,建筑自身也成为进行天文科普和建筑学科普的范例。首都体育馆北京动物园西行遇到的另一座大型建筑就是首都体育馆了。作为我国第一代体育建筑的杰出代表,首都体育馆充分地贯彻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及“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设计理念。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