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众文艺一、以器载道—道家美学语境下的宋代盏托(一)盏托中的自然之美1.外观仿效自然与“原天地之美”中国从古至今对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观都有着追求向往的情愫,老子和庄子悟道山水,从自然景致中感悟到深刻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推进,道家对自然的哲学感悟逐渐转变为对景与物的直观审美。北宋绘画家郭熙强调作品达到“怡情和畅神”的基础是先要“悦形”,体味自然景物直观的形态和感觉[1]。庄子“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也认为取之自然的美即为大美。宋代盏托外观中器形、纹饰和釉色对自然意象的效法,正是这一思想的折射。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的汝窑天青釉盏托,托盘如展开的葵瓣,托口圆润的造型如待放的骨朵,整体有自然花草的清新含蓄之态。其釉色莹润透绿,好似一汪清泉。除了器形与釉色之外,盏托的纹饰亦仿效自然。如宋代的漆器—剔红牡丹纹盏托,托面雕刻卷草牡丹纹,线条柔美,如出自然。2.纹饰顺应自然与“大巧若拙”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不仅仅寄情于山水,更从自然中体悟人生道义。老子主张的“无为无不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之美。宋代盏托的一些纹样特征就是这一审美思想的体现。如官窑烧制的盏托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托口口沿薄釉处呈现灰黑泛红的“紫口”,底部圈足呈棕黑色的“铁足”状。这是由于制备胎料和釉浆一般选用当地河水,烧制过程中河水的盐类与铁质蒸发而着色,是自然而成之景。同时盏托托身开冰裂纹,裂纹自然宛如薄冰破碎之感。瓷器釉面开裂原属烧制中的失误,而这一特征却为盏托增加了残缺之美[2]。庄子曾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美与丑如同阴阳互为转化,审美应顺应天道自然,不必刻意进补,真正灵巧的东西是不作修饰的。由此看宋代盏托的几类自然纹样正是这一审美观的折射。3.器形化繁为简与“返璞归真”老子主张“少则多,多则惑”,在器物的体现上就是化繁为简,追求简单质朴。美国哈佛博物艺术馆收藏的北宋定窑柿釉盏托,通体造型圆润饱满,色泽单纯,圈足、托盘、托口表面光滑如丝,不加任突兀的修饰但显端庄秀雅,给人以朴实、圆满的感觉。盏托的简约之美应和了道家返璞归真的审美观[3],在美学表现上不琢繁缛复杂的装饰,回归事物本原之态。老子曾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内心的质朴,思想才能通达。器物是造物者情感的寄托,盏托的素朴之感映衬出造物者内心对平淡简约的追求。(二)盏托中的人道之美1.造物中的人本思想在经济文化繁荣的两宋时期,盏托作为点茶不可或缺的沏茶器皿,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