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创作圆桌郭汉城先生说:“戏曲现代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是要使戏曲这种古老艺术能够表现现代生活。”[1]对现代题材的关注,一方面给当代戏曲的理论形成和戏曲发展实践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戏曲危机”的声音而给予戏曲从业者考验。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此之前,也诞生过评剧《刘巧儿》、豫剧《朝阳沟》、京剧《华子良》等优秀的现代戏。所以,于其中窥得一二有价值的经验,再得一二之反思,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也未尝不可。罗周是全国近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青年戏曲编剧,她的创作在剧种和题材上都非常广泛,例如历史题材的昆曲《春江花月夜》《顾炎武》、扬剧《不破之城》,现代题材的昆曲《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卿卿如晤》等。本文将以罗周的三部剧作《当年梅郎》《瞿秋白》《烛光在前》为例,探析现代戏剧本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一、命题意图下如何把握虚实2022年9月15日,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公布了评选结果,一共有15部作品获奖,戏曲作品有7部,其中现代戏有3部:评剧《革命家庭》、锡剧《烛光在前》和川剧《江姐》。再对比前两届的获奖情况,第十六届一共有10部作品获从剧本创作到剧目生产——罗周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四点启示丁雨摘要:剧目生产是一项集体工作,是一个从文本写作到舞台表演的过程。此二者,是一个门类到另一个门类,一种创作方法到另一种创作方法,亦是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但二者并非简单的先后顺序,而是永远相互矛盾又彼此依存。戏曲剧本的写作在于如何使用戏曲语言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伴随着表演中程式的逐渐弱化,舞台表现形式变得愈发繁复,现代戏的创作既有很大的空间也面临着很多难题。罗周作为近十年来兼具数量和质量的青年编剧,在现代戏的剧本创作中做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探索。关键词:剧本创作;剧目生产;罗周;戏曲现代戏*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世纪以来江苏省淮剧现代戏研究”(KYCX22_2768)的阶段性成果。DOI:10.15947/j.cnki.dwt.2022.0107312022年第6期创作圆桌奖,其中戏曲作品有4部,全部都是现代戏: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第十五届一共有10部作品获奖,其中戏曲作品有5部,4部均为现代戏: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京剧《西安事变》。由上可知,现代戏的创作已经成为当前戏曲创作的重要部分,不过从题材上看,也逐渐趋于同质化,有一部分原因是命题意...